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9书吧 www.69book.io,穿成反派渣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长青王觊觎太子之位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大庆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故而不论是饮食起居, 亦或是所接受的教育, 太子周文显所享受的待遇都是独一份的。

    诸位皇子打小都是在国子监读书, 教导他们的老师均是从内阁里挑选出来的普通内侍,而周文显却是在宫内的尚书房读书, 为其授业的老师是光帝亲自从世家里挑选出来的大儒。

    其他皇子识字均是背诵千字文百家姓这些书籍, 而周文显则是被光帝抱坐在腿上用奏折上的文字开蒙。

    炎炎夏日,皇子们所用的冰块都是有限额的,唯有周文显可以随意取用, 就连他的爱犬都能跟着沾光。

    皇族子弟生来尊贵,高人一等,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奴仆成群美人环膝, 锦衣玉食享用不尽,按理说比之成日里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的普通百姓而言, 皇子们的待遇可谓是得天独厚。

    可日子都是比较出来的, 有那么一个皇宠加身事事以之为先的太子在前面压着, 底下的几个皇子没有一个心里舒坦的,后来周文雍被封为长青王, 独居青州, 执掌一方疆土,在青州境内算是土皇帝般的存在, 可这并未满足周文雍的野心, 反而越发让他不满。

    凭什么大家都是父皇的儿子, 只因为周文显是长子就能得到父皇的全部疼爱,还被册立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

    凭什么大家都身具皇室血统,他每次见到周文显都要低下头颅主动行礼?凭什么周文显能长居汴京得享荣华,而他却被赶出皇城连见一眼自己的母妃都困难无比?

    即使他被册立为王,可等周文显登基之后,他仍要替周文显镇守一方疆土随时听潜诏令,从始至终他都居于周文显之下。

    君臣有别,周文显是大庆储君,除了光帝就数周文显最为尊贵,而他们这些藩王,名声上倒是说得好听,可实际上不过是皇帝和周文显治理天下的棋子而已。

    心里越发不平衡,妒火中烧,野心滋生,于是便萌生了造反的念头。

    他三番两次遣人游说康王,结果康王就是个没骨气的软蛋,一心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直到惊闻福王之死,且死的方式离奇而窝囊,康王终于不再龟缩不出,答应出兵联合造反。

    若不是手底下兵力不足,长青王压根不会找人游说康王,他手底下只有三万多的将士,与朝廷的兵力差距过于悬殊,故而他要拉一个联盟。

    楚州与青州毗邻,康王手底下也有三万多的将士,若是把康王拉到同一条船上,那么就能凑足近七万兵力,足以对抗朝廷大军。

    康王生性昏懦,当初长青王派人登门游说,初闻挥师汴京四个字时吓得他立马将人打出了王府,按理说,这种情况好歹写信知会光帝一声,但他不敢。

    一来手中无铁证证明长青王已有反意,他怕光帝说他构陷兄长治罪于他,二来他担心告密一事被长青王知晓后会遭到对方的疯狂报复,所以他选择假装鸵鸟,自欺欺人逃避现实。

    后来福王死了,还是死在粪坑里的,这消息传到楚州之后,康王吓得连厕所都不敢上了。

    康王性格胆小懦弱,但他智商在正常范围之内,堂堂藩王竟会溺毙在粪坑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事有蹊跷。

    先是长乐王,再是福王,他怕下一个会轮到自己,这种钝刀子割肉成天提心吊胆的日子太煎熬了,于是在把自己关进书房想了一天一夜之后,他终于接过长青王递过来的橄榄枝。

    兵力整合完毕,造反的理由亦是光明正大,万事俱备,东风也刮来了,长青王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造反之路。

    自光帝亲政以来,重文轻武,几十年下来,朝廷早已成了文人的天下,以往得用的武将不是被排挤就是被治罪,为了仕途和家族的传承,不少武将都让后辈走文官的路子,这就致使在朝廷用人之际形成了一种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汴京的守备军以及护城军皆掌控在光帝手中,然而,这些年军队早已没了军人的风骨,不少将领均是世袭得来的位置,真正上过战场的几乎没有,平日里积攒的功劳都是打打山匪平平民乱,就这,还多是底下士兵拼了命换来的,他们只需把功劳揽过来即可。

    故而,指望这些将领领兵出战,是一点胜算也没有的。

    另外,五千护城军需驻守汴京,能动的也只有守备军,守备军说是有十万,实际上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谎报的人数,为的只是贪昧军饷,长青王叛乱,集结近七万大军,而汴京这边最多只能出六万余人,且这六万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临时抓来的壮丁。

    下臣欺上瞒下,光帝震怒却毫无办法,即便将那些将领打入天牢也解不了眼下的困局。

    整个大庆,除了汴京的十万守备军,各个藩王均有储蓄兵力,登记在册的共有十二万人,其中已经身死的长乐王与福王的府兵在其死后已经被收编到了汴京的守备军与护城军中,长青王与康王均造反,他们手里的兵力自然不能再用,剩下的唯有一个凉王。

    眼看着长青王与康王来势汹汹,汴京这边的守备军又不得用,光帝赶忙紧急下令让凉王改道去青州平叛。

    至于白荻入侵?没事,不是还有函裕关的一万士兵在驻守嘛,而且各个城池都有护城军,白荻没那么快攻入大庆的。

    还是顾着长青王的叛军要紧,若不然,一旦被他攻入汴京,皇帝宝座不保,朝中的官员说不定也会成为其刀下亡魂。

    实际上,汴京守备军有六万余人,而长青王与康王的联军不到七万,在人数上大家都是不相上下,守备军有近一万人是临时抓来的壮丁,真正得用的有五万兵力,叛军虽说声势浩大,实际上这些士兵大多没有真正上过战场,战斗力最多能发挥出七八成。

    所以,若是启用以前的老将,让他们率领守备军前去抗敌,未必不能将叛乱平息,即使暂时平息不了,也能阻挡叛军进攻的步伐,压根无需调动去抵御外敌的凉王军队。

    然,朝廷官员均下意识的忽略了老将,那些武将是好不容易排挤出去的,哪能再给他们立功的机会,况且当初也是光帝亲自下令贬斥这些人,若是再启用他们岂不是让光帝自打嘴巴?

    还是让凉王回援比较好,据说凉王麾下那个叫沈宁的武将曾经率兵前赴边关击退过敌军,他的军事才能肯定不低,赶紧让他领军前去平叛,等叛乱平息后再去抵抗外敌。

    凉王接到光帝的诏令,不是没有犹豫过的,他身边的谋士魏昌延劝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今正值外敌入侵之际,首先应该击退白荻再考虑其他,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是白荻攻入大庆腹地,到时国将不存哪还有什么皇位之争?”

    可凉王不这么想,一来父皇下令,他若是违背诏令就是抗旨,抗旨不尊就会被降罪,说不定父皇还以为他是故意不去回援,朝中之人亦会以此来攻讦他,二来,长青王若是先一步攻入汴京登基为皇,而他辛辛苦苦在前线抵抗外敌,这不就相当于白白将辛苦守卫的江山拱手相让吗?

    魏昌延见凉王似乎并未听进自己的劝诫,便换了一个角度说话,“叛军与朝廷大军实际上的军力旗鼓相当,没个三两年是不会结束战争的,二者长期消耗兵力,王爷也可做收渔翁之利。”

    “可若是父皇对我起了疑心……”

    “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